手机端扫码访问
微信公众号

动态

Open FIESTA毕业生故事 | 徐哲:去追寻自己眼里的光

2021-07-29

人物简介




徐哲,2018级Open FIESTA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硕士,师从李秀教授,主要致力于人工智能与医疗影像分析交叉学科研究。研二期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研三于腾讯天衍医疗AI实验室研究实习。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医疗影像AI顶级会议MICCAI上发表论文2篇,在ISBI、ICASSP上发表论文各1篇,国际SCI论文1篇,以第一学生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以合著者身份参与发表数个相关研究工作。2020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将于2021年秋季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香港政府奖学金(HKPFS,香港博士候选者最高奖学金)和港中大副校长奖学金。

全球胜任力及交叉培养,带我走进有趣的世界
当我选择在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原深圳研究生院)攻读一个以交叉学科培养为主体的硕士项目时,是希望自己能跳出本科时以单一理工科为主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更多感兴趣的东西。而该项目的特色之一是学科交叉培养,课程跨度很大,让我于研一期间一直在不同学科和新挑战中挣扎与成长,同时培养了我面对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不惧未知的精神,提升了自己主动把握机会和获取资源的能力。

学院的一大亮点就是这里的多元化教学和文化氛围以及对国际化办学的支持。2018年,我幸运地入选了由清华i-space组织、香港扶轮社资助的以色列创新创业行。以色列以创新创业著称,我在此行中认识了很多有趣优秀的同学和长辈,也与许多创业者进行了交流,这让我受益匪浅,也加深了我对自己提升全球胜任力和开拓国际化视野的期望和要求。
图 |徐哲参加以色列创新创业行
值得高兴的是,学院也将全球胜任力的提升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在研一的暑期,我在柬埔寨的支教结束后回到学校参与“全球胜任力研习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杨颖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非常有趣的课堂,帮助我们提升在国际会议的口头展示和人际交流能力等,让我们不畏惧在海外学习和社交时遇到的语言和文化挑战。研二期间我前往美国学习,中间曾专程到加州尔湾拜访杨老师和她的先生,感谢她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图 |徐哲(二排左一)参加2019年 SIGS全球胜任力夏令营
直面挑战,终获成长
在研一寻找研究方向的时候,我积极参与学院就业办组织的企业参访活动,了解到了医疗AI这个行业,我希望能够更深入了解这个领域。但由于自身学术背景是电子工程,在医疗方面的学习实践积累有限,于是我陷入一个“瞎搞”的闭环中。为了破解这个困境,我向导师李秀教授提出了去有更多该领域资源的地方开展研究的想法。幸运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李老师的大力支持,在她的帮助和推荐下,我有幸到访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手术规划实验室进行学习。
图 | 徐哲(左)与导师李秀教授(右)合影
在哈佛访问期间,我有幸能与不同的研究人员交流合作,如放射学家、临床医生和计算机学家。许多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开山级大佬”就在身边,他们对我的论文课题和研究思路加以指点,帮助我这个科研小白发现自我,找到方向。回国后,我加入了腾讯天衍医疗AI实验室科研实习,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图 |徐哲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

图 |美国疫情爆发后徐哲所在研究组每日的线上小会
现在回想起来,在美国波士顿的生活和科研之旅是困难和成长并存的。我十分感谢当时那个勇于突破舒适区、把握机遇和不畏惧未知的自己,这与学院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培养是分不开的。我十分感激导师对我的支持,还有我在留学期间认识的朋友以及清华波士顿校友会的校友们,是他们令我的留学之旅丰富多彩。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学院的老师们还特地为我们海外学子寄送了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让我们十分感动和感激。这段独一无二的留学经历,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选择读博,砥砺前行

刚入学的我还没有读博这一念头,本科保研时也没有选择直博的项目,因为当时我还缺乏一定的科研经历,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到迷茫,对于读博的意义也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在这段访学经历后,我坚定了目标并选择申请博士,最终顺利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获得了港中大的副校长奖学金以及香港博士生最高级别奖学金——香港政府奖学金。

感谢母校和学院的培养,帮助我找到了自己,我会把即将开始的博士生涯当作一个沉淀的契机。我相信,在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一定是幸福的。我相信这样的积极心态对我的博士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现在在计算机视觉或医疗影像AI领域呈现了比较夸张的“内卷化”趋势,对很多人而言,有趣的研究越来越难找,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容易焦虑。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更有利于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洞见,从而让自己更有机会产出成果,相信这样的你眼里会“更有光”。

我想与学弟学妹分享让我受益较深的一句话:多问自己“Why”而不是“How”。一个新颖的”why”通常能够产生一系列的”how”,每个”how”都可能成为一篇好论文的重要部分,自己的研究也会具有连续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零零散散的研究。当你回首过往的科研成果,发现今年的自己已经“看不上”去年的工作,这代表你可能在该领域可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想法。并且这种时刻问自己“Why”的精神能延续到未来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和创业,我自己在未来也将继续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写在最后
犹记得110周年校庆时,在北京清华园里参加活动,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校友们笑着回忆着以前的同窗时光,听他们唱着“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心中很是感慨,这也让我想起了研一时在清深合唱团的时光。我是一个很喜欢记录生活的人,三年下来积累了很多照片和VLOG,希望未来再回首时,也能够像老学长们那样,笑着、唱着,再谈那段青葱记忆。
图 | 研一清深合唱团合影
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在SIGS的时光,珍惜在这里与师长、伙伴的情谊,并找到最喜欢的那个自己。路有千百条,只要大家脚踏实地地积累,审时度势,机会来临时有能力去把握住,保持“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终能找到那个眼里有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