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扫码访问
微信公众号

BIO³生命技术硕士

何永红

Title: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Office:

Tel & Fax: 0755-26036873

E-mail: heyh@sz.tsinghua.edu.cn

个人简历
2004年至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光学检测与成像实验室,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9)、博导、主任

2002年-2004年,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1996年-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攻读并获光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9年-1994年,就读于安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教学课程
生物医学光学, 医用光学仪器

研究领域
多年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方法、技术、应用及仪器的交叉学科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863计划、省市科技计划、香港合作、企业科技开发等多项目,创建了初具规模的生医光学检测与成像实验室基地。先后开展光学相干层析(OCT)技术、光学弱测量传感技术、表面等离体共振SPR及其非标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传感应用、高通量生物芯片分析技术等研究工作:

1.在光学成像领域,实现OCT技术仪器攻关并产业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两项;在方法学上,提出并实现了差分吸收OCT技术测量眼房水中糖浓度(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获授权系列专利。针对血流检测多普勒OCT对入射角度的依赖,提现并实现基于相关和OCT测量流体速度分布的新方法,消除入射角影响(Laser Physics Letters)。

2.在生物分子传感领域,围绕提高灵敏度和提高检测通量两个主题研究光学检测方法、技术与应用,开拓了基于光学弱测量技术的分子传感器,实现了基于偏振干涉的频域弱测量系统,得到了基于弱值放大的稳定测量,首次将弱测量系统用于生物分子传感器,在普通玻璃片上实现了高分辨的蛋白分子检测(Optics Letter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在非标记SPR生物传感器中,分别开拓了对称波导结构的长程SPR分析技术、偏振干涉调制SPR传感技术和线扫描SPR光谱成像技术,将折射率分辨率提高到2x10-8RIU(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3.在高通量荧光生物芯片领域,我们提出了数字化编码的液相生物芯片概念,利用物理中激光诱导的原子光谱对微球进行数字编码,与现有靠荧光强度这一模拟量编码的技术相比,编码准确性、稳定性得以质变的提高,同时去除了噪声提高了检测信噪比,这一技术的实用性也因此大幅提高(Scientific Reports,Analytical Chemistry)。